蓬江风物|一步一记,掀开仓后路的时光书
字体:[大] [中] [小]
在众多老江门人的印象中,
仓后路是一条起伏着记忆的街道。
这里曾经有——
江门六庙之一“大王庙”
江门首家中央银行“广东中央银行江门分行”
江门首家有声电影院“江声电影院”
乐生戏院、平香茶楼
大新百货公司、华兴百货公司
......
翻阅细数这些地方的岁月轨迹,如同在眼前编织出当时的仓后路日常。然而,城市发展的脚步太快,仓后路似乎渐渐变得像一个时代的注脚。
关于它的过往,慢慢被藏匿在老江门的一隅里,须得细细翻找查证,才能从中窥探到远去的青春芳华。
仓后路
本分别是南兴街、盐仓后街和竹地街,
这三条不知年岁的老街
因上世纪江门街拆旧建新、扩建道路,
拆改合并为一了。
穿过热闹无比的新市路,刚踏入仓后路,短短两三步,四周就徒然寂静了下来。
街上行人寥寥,两旁伫立着一片排列还算整齐的三四层骑楼式楼房。
曾是七彩的满洲窗,也只余陈旧几扇,远远望去像极了灰暗的颜料,遗留在墙身上,黯淡无光。
据《江门五邑百科全书》载,仓后路位于江门老城区中南部,东西走向,东与新市路相接,西与常安路相交。长310米,街宽8米。[1]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设有盐埠,专供盐船装卸货物,盐埠后边有小巷,习称“盐仓后街”,1927年扩建成马路。路两侧多是3、4层骑楼式楼房,店铺、人口密集,是日用品零售批发老街。[2]
由此可证:南兴街、盐仓后街和竹地街,在清道光年间早已形成,迄今至少已历二百年风华。
史料有载,自清末,江门就是广东的商业重镇,也是五邑华侨、港澳同胞出入境的口岸和侨属聚居的地方。商贸活跃,外汇换算频繁,银钱业兴起,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不过作为经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在江门出现,还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初的事。
直至民国26年(1937年),随着老街扩展,江门商业兴旺,银号、钱庄先后开业,并发展到鼎盛时期。
广东中央银行江门分行旧址所在地
据考究,从1915年江门有第一家银行算起,至1937年的23年间,曾在江门设立共有10家银行,并多集中于仓后路与新市路。
而江门的第一家中央银行——广东中央银行江门分行,便是在民国14年(1925年)定址于仓后路88号,与之相邻的是“宝华银号”和“益丰大押”。
但到了30年代后期,本是兴旺的金融业又遇变数。抗日战争爆发后,侨汇骤减,设在江门的银行被迫纷纷撤退或关闭。
益丰大押(左)和宝华银号(左)旧址所在地
抗战胜利后,银号钱庄纷纷复业。
江门曾中断多年的侨汇又开始恢复,使得重新兼营侨汇生意的钱银业更为活跃,其银行、钱庄总数高达四十多家。
分布区域也不再局限于仓后路、新市路,向外扩至太平路、钓台路、常安路一带,从而形成了繁盛的金融圈。
民国时期的江门埠,
在经济繁荣发展的路上,
总拦不住休闲娱乐的跟随步伐。
1930年,江门首家有声电影院——江声电影院,落址仓后路,设有座位六百多个,首映是有声的西方战斗故事片《西线无战事》。
在影片中,不仅能看见战争中激烈的炮火场面,竟然还能听见大炮声轰隆连响,带着火光的炮弹满天飞,十分罕见为奇。
当时观众对此惊叹连连,一个个口口相传,让没看过的人都想一睹为快。而后这部电影一连放映十天,赶来看电影的百姓络绎不绝,场场爆满。
只可惜,几经查找,发现关于江声电影院的资料确实不多,就连具体坐落于何处,如今亦无从考究。
建筑下为乐声戏院旧址入口处
在仓后路上,纳入江门市娱乐历史的还有建于1949年的乐声戏院,院址在仓后路105号。
院内共有1447个座位,除了放映电影片外,大多时间是上演名班大型粤剧团。
但好景不长,至1955年间,乐声戏院营业额日下,最后停业并合入其他戏院,原院址则改为平香茶楼。
长形瓦顶建筑为乐声戏院旧址所在地
那时,江门客商往来增多,江门饮食之风复盛,酒楼茶居应运而生,一时间雨后春笋,开设起来。 坐落在仓后路上的平香茶楼,便是当时江门最兴旺的茶楼之一。
乐声戏院旧址所在地,后改为平香茶楼
茶客蜂拥,弥漫的茶香,喧嚷的人语......从早茶延续到午茶,茶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轮候入座已成常态。 茶楼结业后,这里还曾多次更改用途。不过岁月蹉跎,最初的模样早已湮没于岁月的烟云中。
当年繁盛旧事早已消散,
今时街上行人三两稀疏,
唯留岁月变迁锈迹。
但无论变化如何,
仓后路所承载着昔日江门的繁盛历史,
都应当记一笔。
毕竟,认识一座城,
要先翻开它的历史扉页。
引用文献:
[1][2]《江门五邑百科全书》行政规划-仓后路
参考资料:
1.《江门文史》
2.《江门五邑百科全书》
3.倩娜 文青.《墟顶掀开的时光书》
(来源:蓬江发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