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九项”户政微服务同谱优化营商环境新华章
字体:[大] [中] [小]
蓬江公安分局坚持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江门市户籍制度“放管服”改革,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体系,积极破解“急难愁盼”户政难题,推出一系列便民利企服务措施,扎实推进窗口服务质量向好向优,有力有效助力地方经济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受社会广泛认同。
一、推进“一件事”联办。一是推行“华侨回国定居一件事”联办。密切协同区职能部门,优化华侨申办回国定居服务流程,推行公安户政部门与侨务部门信息内部流转机制,致让申办人无需到户籍地公安专窗查询开具《户口注销证明》,即可“一次性”办理,实现“少跑一趟”,年内办理华侨回国定居23宗。二是推行“出生一件事”联办。密切与区卫健、新生儿出生医疗机构联系,群众在“粤省事”线上办理“出生一件事”即可为新生儿办理出生登记,实现“一张表单、一份材料、一次办理”,做到办事“零跑动”,年内办理“出生一件事”11宗。
二、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全区七个“一门式”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由带班领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现场解决,对疑难业务及在前台反映诉求达两次以上的情况,启动专人盯办机制,严格落实闭环管理,确保反映事项以群众满意办结。年内,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反映的问题符合政策事项办结率达100%。
三、优化窗口前置服务。一是在户政大队及各“一门式”布建咨询专线,落实专人跟进解答群众疑问,做好解答释疑及办事指引。二是在各“一门式”设置咨询岗,选派业务骨干面对面与群众进行沟通解答,提前审核及补充业务办理所需资料,减少群众跑动及轮候时间。全年为18000余名群众提供优质咨询服务。
四、推行“5+X”延时服务。一是坚持推进“5+X”加班服务机制,着力破解企业员工“工作日无时间办,休息日无处办”的难题,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需求。全年在休息日共为群众办理户政业务11070宗,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691宗。二是开办暑期、寒假办证专场,为学生、企业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办理身份证,全年开办专场4场,为2000余人提供服务,办理身份证业务1200余宗。
五、落实首接责任制。全面推行“首接责任”制,强化责任担当,紧盯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办事流程、服务态度,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制定《各一门式投诉举报事项首接汇总表》统计群众投诉事项,实行每周通报制度,形成倒逼压力,有效提高户政服务水平。
六、深化“粤居码”线上办。深入厂企积极推广“粤居码”,增加“粤居码”应用场景,群众可通过“粤居码”小程序线上办理居住登记、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临时身份证、户口迁移。年内,受理群众通过“粤居码”换补领业务1368宗,让群众“零跑腿”即可通过“指尖办”“线上办”便捷实现户政业务办理,大大提高群众办事效能。
七、专人专责跟进服务诉求。紧盯群众诉求事项,落实部门“一把手”亲自抓,专人专责跟进盯办,规范办结流程,明确办理时限,层级拧紧责任链条,推动实现“快捷响应、分析研判、高效办理、跟踪督办、及时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群众反映诉求及时受理、办结。本年度12345政府服务热线投诉与去年同比下降了57.2%,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八、推行简政放权。持续梳理优化户政业务审批时限和流程环节,将直系亲属投靠等9项市外迁入事项审批权限下放服务窗口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户政业务审批权限由户政管理大队主要领导审批更新为各“一门式”公安专窗驻点负责人审批,部分户政业务审批办结事项由原25个工作日缩减为当场办结;优化学历型人才入户办理流程,促进办事时限再提速。
九、推出系列利企举措。一是提速办理厂企门牌审批。为有效保障企业快速办理贷款融资业务,在“减时限、缩流程”上下功夫,确保在业务受理后第一时间跟进处置,对符合条件申请报批门牌的商品楼、工业厂房等在建建筑物的受理办结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提速至10个工作日内,实现全流程贴心服务。年内办理96家企业办理门牌业务审批,编定3227个门楼牌。二是为厂企提供上门服务。主动融合企业需求,助力企业生产发展,推出主动上门服务。年内为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荣盛实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因工作日不便及时办理身份证、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续签业务的2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上门前置服务。三是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为破解“手续烦、手续慢、手续难”问题,大队为厂企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大队“一把手”亲自跟进,针对厂企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贴心服务方案,最大限度回应企业所思所盼。年内为广东海信通信有限公司招录的352名资质院校现代学徒工开通绿色通道,专窗受理、“快办快批”办理户口迁移业务,受到企业和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