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票app官方下载

中国体彩票app官方下载

【博览蓬江】 新市——从墟集至商埠的雏形

字体:[大] [中] [小]


微信图片_20210617114530.jpg


甲辰移海尽邱墟,古庙独存新市侧

明代中后期,蓬江夹带着的河沙在蓬莱山脚下堆积沉淀,聚沙成滩,商贩们踏足河滩,就地摆卖,久而久之,河滩上街道纵横,熙来熙往,“新市”的声名鹊起,过去人们将水边商贸中心称为“商埠”,新市也因之被称为“江门墟埠”。

近代以来,一批批中西结合的骑楼使江门脱胎为一个具有近现代风貌的城市,银号钱庄、绫罗绸缎、报纸书局等象征着文明与繁荣的近现代气息产业在新市生根发芽。

斑驳的骑楼依旧诉说着江门埠远去的花样年华,蓬江潺潺依旧在,就让我们回眸光阴顿挫下的手迹,触探这片土地曾经的前尘往事。


古庙独存新市侧


微信图片_20210617114641.jpg


清康熙二十九年《潮连司图》

其中有江门墟埠与新市庙的标注

故老相传:未有江门,先有新市。明万历年间的江门,新市已经扩展成为有商店有作坊的集镇,其后继续向东南方拓展,初步奠定了江门发展的雏形。时人李之世《江门晚渡》诗云:“千艘如蚁集江门,却喜江声敌雨喧”。在蓬江河畔的江门墟,经过百数年来的发展,商贾云集,千艘如蚁,水的恩泽与风涛令人们将平安顺利的祈愿寄托于神灵,于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本邑进士黄淳就在簪花街(今莲平路的一部分)相中了一块背山面水的福地,让天后(妈祖)入驻其中,供奉天后的庙社初称“弘仁堂”,又因为十七世纪的时候,墟顶之南已经发展了新街区,设置了簪花街、丰宁街、大兴街、新华街、新市街等十几条街,统称为“新市”,所以弘仁堂庙社便改成“新市庙”了。当年的簪花街热闹非凡,新市庙内香烟袅袅,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谁也不曾想到,清康熙年间,江门会遇上一场灭顶之灾。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自此,郑成功所部经常与闽粤沿海的反清复明势力多有联系,引起了清皇朝的疑忌。为切断反清势力之间的联系,清皇朝的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认为“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困可待”,故而严厉禁止人民出海捕鱼和贸易,对江门最直接的影响,则是康熙三年(1664)的一纸“移界令”——统治者强令百姓三天内离开家园,向内地迁徙;一面烧毁界外的一切建筑物,不留片瓦,“尽夷其地,空其人”。

曾经因水而兴的江门,此刻也竟因水而废。因移界令而仓皇迁走的民众流离既久,生计无着,或捐妻鬻子;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史载,曾有不可胜数的沿海居民,因移界之痛不惜铤而走险,私造海船,逃奔海外。悠悠的蓬江,见证着这些苦难的先民驾驶着飘摇的船只在蓬江上泛起最后一波涟漪;悠悠的蓬江,也见证着这些远赴他乡的华侨先祖,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开创了属于他们的荣光。

沉重的苦难激起了万千的沿海居民的反抗,康熙八年(1669),清廷顺应时势,予江门予以复界。当时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水南诗人黄居石有古风一首:

江门一望堪痛哭,乱后徘徊江之曲。
日中江上不见人,草自青青波自绿。
忆从丙戌盗纵横,闤闠灰烬无颜色;
甲辰移海尽丘墟,古庙独存新市侧。
......

劫后余生的先民回到的故乡,看见的是荒无人烟,门巷倾颓,墙垣朽败的景象,而唯独留存下来的新市庙,恍若江门墟昔日的辉煌所遗留下的最后的精神象征,给予那个时代的人们重建家园的希望。先民们在新市庙旁边重建了新市,新市庙香火重燃,人们对天后的敬畏倍增,虔诚礼拜。

到了民国十年(1921),江门六庙包括其庙尝曾两次划入官产,旋而变卖,旋而收赎,最终在20世纪20时代被拆,被拆后的新市庙被严格按照民国西化的样式改造,一身洋气的建筑样式使到新市庙与传统的庙宇香火渐行渐远。

此栋楼后来又几度易手,几度重建,它曾长期作为江门镇公所,又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了市法院的所在地,后来又成为了市粤剧团团址,自从90年代搬离了莲平路,这里就一直空置着。从昔日的人间烟火,商贾云集,到江门镇的政治中心,再到法院的正义审判,剧团的丝竹之乐,见证江门繁荣昌盛的这栋建筑,用默默无闻的斑驳追溯着江门这座城市的前尘往事。

微信图片_20210617114742.jpg

新市庙遗址

旧城,新市

复界之后,人们在新市庙旁边重建新市,若要找寻古老新市的遗迹,江门墟下的莲平路、兴宁路、仓后路、新市路合围的区域,就是当年的新市。如今这片骑楼相接之地,正是当初商品批发荟萃之地。上世纪20年代,江门成立了市政促进委员会,在民间筹集资金,开始修筑长堤以及骑楼,在短短数年间,北起中山公园脚的莲平路,南到蓬江边的长堤,一列列规整新颖的骑楼拔地而起,使其从传统的市集转变为现代模式的城市。


莲平路

斑驳的留声机

微信图片_20210617114852.jpg

莲平路


莲平路在中山公园南面,为东西走向。1930年修筑马路时,由当时的莲塘街接上簪花街与平安街合并而成,头尾各取一字,故而称为“莲平路”。

相比于银号遍地的新市路与遍地绫罗的兴宁路,曾经的莲平路显得更具生活市井气息。商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信息交换的发达,过去的江门是省内除广州外拥有报纸数量最多的城镇,莲平路是报业最集中的地方。民国二年(1913)秋夏间,由陶元恺创办的江门墟埠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冈州日报》在莲平路的新市庙与读者见面。此后,《四邑新商报》、《四邑民国日报》、《复兴报》、《霹雳报》等均设舍址与此。又因为江门华侨众多,很多报刊会面向海外发行。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020.jpg

四邑民国日报旧社址

解放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整条莲平路开满店铺。买炮仗的、卖香的、买镜画的、还有打棉胎、卖米的、卖油塘的.......当年的莲平路生意可以与常安路媲美,比仓后路更兴旺。到了50年代后期,由于商业网点的变化,这里由商业区逐渐变成了居民住宅区,在80年代后,商业网点逐步恢复,现以五金电子店居多。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114.png

图片来源:蓬江发布

现存的莲平路骑楼多为砖木和砖混结构,风貌参差,其中不乏样式精美、浑厚大气的骑楼单体。曾经办报记者的匆匆步伐早已难觅踪迹,喧闹的叫卖声也随时光的积淀而归于沉寂,唯外墙窗边,打了霜的浮雕所守护的那份凋零的美,如同美人暮迟般地深情凝望着过往的曾经。


兴宁路

金饰绫罗书满地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207.jpg


兴宁路

“老江门”说,曾经,兴宁路金铺林立。

“老江门”又说,曾经,兴宁路上绫罗绸缎满街。

“老江门”还说,兴宁路曾经是文房书局集结之地。

当下紧挨着莲平路的兴宁路,是在20世纪20年代筑路时,由大兴路和丰宁街合并而成。清末民初,丰宁街上的七八家三桁瓦刀具行撑起了商业旺势,江门的富商聚居余庆里后,殷实富户的女眷华丽的着装打扮每天都在兴宁路中闪烁,近水楼台的兴宁路曾多达十多间的金铺进驻,而江门的绸布业,也因此在这里走向了昌盛,又因为当时的绸布店又称苏杭铺,故兴宁路又称“苏杭街”。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211.jpg

兴宁路建筑

“时髦礼服”的字迹隐约可见

江门市的绸布行业,鼎盛于民国1928—1930年前后,一直持续到抗战后,当时的市区内大小的店铺虽已有五十多家,但也没有出现过亏损倒闭的现象,兴宁路上集中了上海、昌兴、锦纶、美万、大成等绸布店,花衣布匹将兴宁路装点得满彩缤纷,每逢春节前夕,无论富贵人家还是庶民百姓,到兴宁路买布料制作新衣就像是自家贴门联一样不可或缺,在那个常安涌还能泛舟的时代,兴宁路俨然是江门高档消费品的销售中心。

20世纪40年代,原来流连在兴宁路的胭脂粉黛随着商业中心向常安路的转移而群芳散尽,少了喧闹的兴宁路却迎来了数家书局的开业,会元阁、焕文书局、益丰书局一起经营着文具、书籍、印务,书香气息萦绕。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215.jpg

兴宁路23号

原民国《大华报》社址

如同莲平路一样,兴宁路的喧嚣在经过往日时光沉淀后,变得宁静。水埗头下,明时的墟砖,清代的石阶,民国的老铺,深埋着的往事,数百年如一日般,等待着每一个即将路过此处的人,见证着属于这个城市的印记。


新市路

曾经的金融中心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218.jpg

上世纪30年代

新市路口和仓后路的交警亭

来源:《江门街近代史》 何耀权

自从清朝江门墟埠重建,新市就一直是各种船载货物的批发转运中心,发展到清末,江门已经从原来由广东新会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发展为会聚广东“下四府”(高州、廉州、雷州、琼州)民船运载进出口货物的重要商埠,集国际通商口岸、华侨侨眷聚居地、商业重镇数重角色于一身,在金融服务方面甚至一度超越澳门,对商人极具吸引力。清宣统元年(1909),江门已有粤安银公司,万同源、和生、益兴等银号,以及大新银业工会。一战时期,列强在远东地区需要采购物资,银钱业在江门一枝独秀。上世纪20到30年代,当时的江门被称为“小广州”,“小澳门”,在市政规划修筑马路时,盐仓后街、竹地街、新市街合并为仓后路,永兴街,北极殿拆建整合为后来被称为“银行街”的新市路。

上世界30年代中叶,江门的银钱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江门设有中央银行地方机构三家、专业银行地方机构三家、私立银行四家,银号三十二家,这些银行多集中于新市路、仓后路和新椰路,可见当年,新市路一带是江门名副其实的金融商业中心。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221.jpg

1923年,江门永兴街嘉祥银号接驳的银信

摘自《世界记忆遗产 台山银信档案及研究》 李柏达

江门墟埠是当时五邑华侨重要的集散地,当时的江门银号中,有一半都是由华侨集资经营,国内外的联系面很广,其经营范围不仅包括存款,按揭款,还可以汇兑各埠银两,买卖外汇外币。不仅如此,在当时,一封封江门五邑银信,就像一根根的纽带,带着海外华侨的辛酸与血汗,带着海外华侨对家乡亲人的责任与牵挂,就在蓬江之上的新市路及其周边的银号进行转送接驳,源源不断地送往五邑各地。

微信图片_20210617115225.jpg

新华路

曾经人声鼎沸的“新市”,早已在时光的沉淀中,溢出了回忆的味道。这里曾有着商贾云集的烟火气息,新市庙里聆听着一代又一代江门人对家乡泰宁安康的愿景与虔诚;这里铭记着华侨先民在移界令后远赴重洋的乡愁,也见证着华侨们反哺家乡,心系桑梓的一封封银信;这里的回忆或许早已在时光的洗礼下而变得沉静,只剩下那一堵堵斑驳的墙诉说着昔日的荣光,但,在新市的发展过程中,蓬江先民们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百折不挠,心系桑梓的精神,早已在此沉淀,并且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烙印,镌刻在每一个蓬江子孙的心中。

蓬江依旧西行,城市仍在成长。


相关附件:

公共文化服务

_中国体彩票app官方下载

中国体彩票app官方下载